本報記者 李傳新 李國斌
5月16日,首屆中國國際礦物寶石博覽會在長沙華麗起航,來自世界各地的珍貴礦藏寶石薈萃。在一片耀眼璀璨,綺麗幻彩之間,一種貌不驚人的白色球狀礦物——大球泥,在展會上揭開神秘面紗,吸引了不少中外礦物寶石愛好者的眼球,同時喚起了人們對上個世紀“國宴瓷”、“毛瓷”的記憶。
大球泥真身
大球泥,藏于湖南懷化、黔陽、溆浦3縣交界的青界嶺。由若干萬年前古代火山爆發(fā)出的花崗巖體風化形成,呈蜂窩狀,每個皆為10至40厘米大小的天然白色球體,每個泥球都有一個內核。這種泥質地潔白,含多種微量元素卻雜質極少,是一種極為罕見的球狀高嶺土,也是世上少有的稀缺非金屬資源。
一般而言,花崗巖中的長石風化而成高嶺土,而為何云母、石英等其它礦物消失不見,從外到內凝成球狀形成大球泥?湖南地質研究所教授童潛明認為,大球泥除了礦物之外還有許多不可知的微量元素,這諸多奧秘都彰顯著大球泥的獨特神奇。大球泥如今存量稀少,愈顯珍貴。
崢嶸歲月
大球泥最初是作為“觀音土”充饑之用,一直深居于山,默默無聞。1964年,醴陵瓷廠接受了制作建國15周年國宴瓷的重任,時任湖南陶瓷研究所所長的李維善發(fā)現(xiàn)大球泥是種非常好的制瓷原料,便用其制瓷,其天生的優(yōu)越性能及與醴陵釉下五彩工藝的完美結合,使得國宴瓷驚艷中南海,至此大球泥成了國瓷的原料之一,其頂峰代表自然就莫過于“毛瓷”。
曾參與過毛瓷制作的清華大學教授張守智回憶,當年從全國各地發(fā)來的高嶺土,最后通過化驗和燒制,只有洪江大球泥做的瓷器白、透、潤、純、薄、硬。
不可再生
大球泥成形時間漫長,是不可再生資源。世界上至今也只發(fā)現(xiàn)兩礦,一礦在英國,曾造就該國一個陶瓷鼎盛時期,但礦源早在二戰(zhàn)時期就已挖掘殆盡。而我國的洪江大球泥從發(fā)現(xiàn)開發(fā)到利用也就是上世紀的50至70年代之間,目前也已礦源枯竭,僅存上世紀開采剩下的小部分。
湖南大球泥瓷藝有限公司董事長滕召華告訴記者,自己花費近十年時間,陸續(xù)將上個世紀存留下來的大球泥收集起來,現(xiàn)有的百余噸大概已是僅余的大球泥!按笄蚰喑耸侵拼傻膬(yōu)質原料,同時也是航空航天、化妝品、食品等領域的理想材料,對于大球泥的研究利用,還有很多奧秘等待破解。”
中國工程院院士邱冠周也認為:“大球泥這一特殊材料,完全可以考慮與做材料研究的專門機構合作進行研究,深度挖掘其價值。”